這次參加公司辦的員工旅遊,龍門石窟是這五天當中我最期待的,從遊覽車到售票口還要走2公里左右,所以有提供電瓶車,讓我們這群懶人可以免去走這段路。
導遊說因為河南居於大陸的內陸,所以沒有對流產生,空氣不是很好,這五天天色都是灰矇矇的,在遊覽車上從窗外望出去不時可以看到重工業的大煙囪,我個人覺得那片天空是被塵浮粒子所遮蔽,而不是導遊說的位居內陸因素。
龍門石窟在伊河兩旁雕刻,由龍門大橋連接,還可以看到火車經過。
一直覺得大陸很厲害致力於在觀光產業上,遊客在這些觀光區看不到落後,連門票都條碼化還可以當明信片使用,我把它留下來做紀念。
龍門大橋連結西山及東山,橫跨伊水。
龍門石窟總共有2000多個窟龕,與莫高窟、雲崗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也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賓陽洞區:賓陽洞是龍門石窟最古老的窟龕,這個洞窟歷時24年才建成,現在還有初建時的舊址。這一區域還有初唐建造的潛溪寺,以及七星廟、廣生洞。
這裡佛像的頭多為被破壞,實為一個遺憾。有時候人類的破壞比大自然還要無情、恐怖。
摩崖三佛龕區:位於敬善寺南,以三佛龕為主,是武周時期的一個造像中心。包括明代的觀瀾亭舊址和一些唐代小型窟龕。此區因為武則天下台,雕刻就沒在進行下去,只有一個雛形,在此也看到歷史的盛衰。
黃河層氾濫多次,在這裡看到兩次記錄這高度,在剛才那幾個窟龕都被淹沒其中。
萬佛洞區:位於西山中部,是專為唐高宗和武則天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大中型洞窟多集中於此,從北往南依次為雙窯、萬佛洞、獅子洞、惠簡洞、老龍洞等。
可以看到以前的書法刻字。
在萬佛洞外有個雕刻極為精細,身形成S型,兩旁有兩座石獅子現已成列在美國博物館中。
古人修築馬道,石縫與石縫之間,用這鑄鐵鑲住。
奉先寺區:位於西山南部,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最大佛像盧舍那大佛就坐落於此,這一區域主要以初唐大像龕為主。鑿建於唐咸亨三年(672年)到上元二年(675年)。要來這區必須爬上極為陡峭的階梯,同事有幾人上來已經氣喘呼呼了,我很喜歡圖中的右方的觀音像,雕工極為精細,尤其在耳垂部分仔細觀看可以看到有個耳環,上頭套著絲綢順延而下,一體成型,在這窟龕有看到很多小氣孔是後來朝代為了怕水氣聚集影響雕像所鑿的,但沒想到反而造成反效果,伊水水氣上來聚集再些小氣孔,造成保存文物上一個麻煩。
古代雕刻極為利害,當時就已經有計算到水氣問題,上頭是一個圓弧狀,水氣會順圓弧順勢滑下,走到佛像下方可以看到有幾處顏色比較深,那就是以前所留下來的排水處。
蓮花洞區:位於西山中部略偏南,這一區域主要是北魏後期的造像中心,大中型窟集中。從蓮花洞往南依次為澌流溪、普泰洞(十四洞)、趙客師洞、破窯、魏字洞、唐字洞。
蓮花雕刻極為精細,可以看到蓮子。
這石頭上頭花紋是天然形成,可以看到很像牡丹花的圖樣。
這流籠導遊說是測水位用,但怎麼測,並未詳細說明。
因為跟團,這次只有走西岸,沒有到東岸看,有看到別人從東岸往西岸拍照整個全景很壯闊,有點可惜。
整個洞窟都是佛像,其實看到後來眼睛有點疲乏,加上天空灰矇矇,拍照沒那種光影,拍到後來已經有點為了紀錄而紀錄 ㄒ.ㄒ